当前位置:宏观环境  >  政治  >  国家规划

新能源规划

2020-10-12

10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明确指出,要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这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几年的发展划出了更为清晰的发展路径。

新版《规划》一获通过,便在业内引起颇多关注。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名誉会理事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称:“《规划》指明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我国汽车产业的龙头作用、支柱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就《规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展现了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的升级,鼓励电动汽车企业在研发等环节下足功夫,推动全产业链向用户端转型。”

“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已经从早期的粗放式扶持,过渡到精细化、技术类别方向上的扶持,这将更有利于强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量到质的持续领先态势。”奇点汽车战略和品牌副总裁赵强对本报记者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受《规划》政策利好影响,截至10月9日A股收盘,特斯拉位列概念涨幅榜第8位,上涨5.13%;锂电池位列涨幅榜第11位,上涨4.86%;新能源汽车位列涨幅榜第12位,上涨4.79%。此外,燃料电池、汽车电子、充电桩等板块均涨幅居前。

顶层设计助推产业“加速跑”

中国政府早在2009年就开始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当前,经过10余年的摸索,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

记者注意到,与此前设立的路线图保持一致,新版《规划》再次明确了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在标准法规制定、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作用。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序发展,推动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为达到上述目标,《规划》指出,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加码发力:其一,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鼓励车用操作系统、动力电池等开发创新。支持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推进标准对接和数据共享。其二,要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快充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其三,要鼓励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其四,要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记者注意到,相较于国家工信部此前公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新版《规划》对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了较为显著的调整。在征求意见稿中,国家曾指出要形成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充电网络,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然而,《规划》则鼓励快充模式的发展,指出要加快形成快充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

有分析指出,从新版《规划》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路径已然越来越清晰,要从加大关键技术攻关,与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寻找突破口,逐渐从单纯鼓励购买转向支持基础设施补短板。

得益于政策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过了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发展阶段,正进入依靠内生发展动力来实现平稳增长的2.0阶段。但在取得突出成绩的“A面”背后,需要看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B面”:仍然面临较大挑战。

恒大研究院最新发布的《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报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急需补齐短板,急需将先发和规模优势转化为技术和品牌优势。

“2019年1至11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十车企中,自主品牌占据4席(比亚迪、北汽、上汽、吉利)。然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大部分依靠内销,2019年1至9月美国、欧盟、日本市场畅销电动车型无一中国品牌。部分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如电控核心零部件IGBT器件和图像处理芯片。2018年全球IGBT市场中德国、日本、美国分别占比34.3%、7.2%、24.9%;图像处理芯片基本被英伟达和Mobileye垄断。”恒大研究院认为,当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要加大对电池材料、核心芯片等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

“《规划》落地将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决定了未来企业发展的投入方向,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汽车强国建设步伐。”对于新版《规划》,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对记者表示。

付于武也分析称:“《规划》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一项大事件,也是一项重大利好。在百年不遇的产业变革的新时期,国家做出了重大判断,指明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我国汽车产业的龙头作用、支柱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规划》展现了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的升级,新能源汽车企业需要通过在研发、制造、产品、服务方面建立优势,才能在市场化竞争中获得更好发展。《规划》鼓励电动汽车企业在研发等环节下足功夫,推动全产业链向用户端转型,重视产品质量、用户服务、商业模式创新等因素,结合自身优势提供增值服务,延长服务链条。”秦力洪从企业的角度对《规划》进行了上述解读。